莘縣信息港消息報道稱莘縣張寨鎮東節村,位于魯豫交界處,是聊城市重點革命老區村。
抗日戰爭時期,這里發生了一件讓敵人聞風喪膽的事兒——東節村四位村民借為日軍加高炮樓之際,里應外合,用兩把幾乎將這里的日軍全殲,并一把火燒了炮樓。
他們的壯舉當時得到冀魯豫邊區領導人的嘉獎,也在當地十里八鄉傳為佳話。
10月30日,記者在當地采訪時感受到,有關部門及村民對這段革命歷史極為重視,目前正在申請籌建莘縣第一支部紀念館,以豐富當地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資源。
四口人死于戰爭
日軍毀了她的家鄉
張鮮榮,1922年5月生人,娘家在寨節村(之前與東節村屬于一個村,一個在寨里,一個在寨外),祖輩是地地道道的農民。她依稀記得,自己十四五歲的時候,日軍來到她的家鄉,在村頭占用土地,建起炮樓,爺爺和爸爸(當年只有30多歲)被日軍抓進炮樓,挖大坑給活埋了。連年戰爭,致使民不聊生,家里已無法生活下去,一家人只好外出逃荒,逃到河南省南樂縣梁村,投靠姨母家。路上,妹妹出天花,生生渴死了,弟弟也不幸夭折。由于日軍駐扎在村里,村子成了無人村,房子倒了不能修,地也沒人種,這種居無定所的日子持續了好幾年。
張鮮榮還記得,日軍被趕走后,村民陸續回到家鄉。當時,她看到自家的房子已經不在了,各種葉子甚至柴禾都被吃光了,連地里的草也被連根挖沒了,到處是光禿禿的一片。村民都餓得皮包骨頭,沒個人樣兒,可看著滿目瘡痍的家,他們咬緊牙關開始重建。
20歲的時候,張鮮榮嫁給了大她十多歲的東節村村民劉德江,后任村婦女主任。在這期間,她到處開會,動員群眾干革命,搞生產。解放后,工作隊駐村時,雖然生活條件很艱苦,但她為他們提供吃、住等便利,遇到難事從未向組織提過要求。她說,正是受當時條件所限,她只生育了一個孩子。
劉德江是一位老革命,當年四處奔波,解放后在林業部工作過,后調到青海西寧,也曾在莘縣任職。由于常年在外,生活沒有規律,他得了喉部疾病,61歲就去世了。這些年來,張鮮榮在家鄉工作,并未一直跟隨在丈夫身邊,僅跟隨丈夫在北京待過幾年。
土地改后,村民有了自己的土地,都覺得生活有了奔頭。當時,有關部門請張鮮榮去工作,但她認為家鄉很好,故土難離,便拒絕了,正是感恩于中國共產黨對老百姓的好,她連安家費也沒要。
如今,這位96歲高齡的老人、1946年入黨的老黨員,除了去年摔傷,腿腳不太方便,身體還很硬朗。見到記者,她拉住手不放,有力而溫暖。
三村民手持
砍死日軍燒了炮樓
莘縣信息港消息顯示劉宗孟,乳名六民,莘縣張寨鎮東節村人(原屬河南省南樂縣千口鄉),1916年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,沒有上學的機會,以務農為生。
“七七”事變爆發后,日本全面進攻中國,在中國大地上“燒、殺、搶、掠”。僅僅不到千口人的東節村村東公路南北兩側就修了兩座炮樓,路南是日軍炮樓,路北是偽軍炮樓,二者相距數百米。年僅24歲的劉六民深感亡國奴的痛苦和壓抑。
采訪中,劉六民的兒子劉貴祥告訴記者,當年7月,得知日軍炮樓向附近村莊要征用民夫加高炮樓,劉六民更準備趁機端掉這個炮樓,給日軍致命一擊,遂向上級進行了匯報、請示。當時東節村的郭連增被抓進炮樓當了伙夫,于是,劉六民和鄰居張勤增與其取得聯系,打算扮作民工混進炮樓,來個里應外合。后來,村民桑記法也參與進來。
炮樓中的日軍每天午飯后都會洗澡、午休,熱水都是由郭連增送進去。于是,郭連增把兩把藏到熱水桶里帶了進去。
7月12日,三人進入炮樓。隨后,劉六民、張勤增拿起郭連增事先準備好的兩把,沖進日軍休息的地方,向日本兵砍去。日軍毫無戒備,很多都在睡大覺,有的一聲未吭就“伸腿”了。正緊張之際,一個在樓頂值班的日本兵聽到動靜,他順著梯子下來時,被抓住雙腿摜在地上砍死。桑記法則將日軍的槍枝牢牢控制住。沒幾分鐘,他們就殺死了七個日本兵,僅剩小隊長帶傷逃到偽軍炮樓。撤退時,劉六民潑上汽油,把炮樓付之一炬。
劉貴祥說,鏟除日軍這個據點后,他父親被稱為殺鬼子的英雄,其事跡傳遍冀魯豫邊區。在敵人瘋狂時期,拔掉這座炮樓,影響很大。東節村殺鬼子燒炮樓的英勇創舉,受到了廣大人民的贊揚,得到了冀魯豫軍區首長楊得志、蘇振華的聯名致信嘉獎。
解放后,劉六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,他和桑記法建立了村里第一個互助組。20世紀60年代,張寨鄉建立機械廠,劉六民被調往機械廠做門衛工作。1985年,69歲的劉六民因患腦血栓病故。
采訪中,記者見到了這封嘉獎信的復印件。劉貴祥說,這封信寫于中華民國三十二年,原件由其表弟蔣學昌保存。
后輩人積極籌建
莘縣第一支部紀念館
1941年7月、11月和1942年3月、10月,日軍實施四次“治安強化運動”。至1942年底,冀魯豫邊區有日、偽軍據點、碉堡1098個,駐有日軍6300人、偽軍6萬余人。邊區抗日根據地大部變成格子網狀,局面十分被動。
共產黨人發揮自己的政治優勢和人民戰爭的威力,領導抗日軍民開展了艱苦的反“掃蕩”、反“蠶食”斗爭。1941年7月,八路軍南進支隊開赴魯西北莘縣、堂邑、冠縣一帶,20天內攻克日、偽軍十幾處據點,奪取了軍事斗爭的主動權。1942年7月起,冀魯豫軍區開展了歷時三個月的夏秋季軍事、政治攻勢:拔除日、偽軍據點40處,殲滅日、偽軍2500多人。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的反“掃蕩”、反“蠶食”斗爭,牽制了日、偽軍大量兵力并給敵以重大殺傷。
東節村坐落在莘縣張寨鎮政府駐地西南5公里處,與寨節村原為同一自然村,西與河南省南樂縣千口鎮西節村交界,全村黨員48人,其中新中國成立前老黨員2人。
張寨鎮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東節村的革命歷史比較豐富,比如,1931年春,莘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在該村成立。1942年7月12日,“兩把端掉日軍炮樓”的英雄人物就是該村村民。此外,1942年7月中旬,日偽軍幾次到東節村掃蕩襲擊,先后死難70余人。該村還是抗日模范村、聊城市重點革命老區村,有革命烈士10人,革命戰爭年代參軍32人,南下北上干部6人。
東節村會計張存良告訴記者,1950年前后,村里的小孩還能在日軍炮樓原址上挖出燒焦的餅干等物品,他們在現場遺留的土堆上玩耍,四周則是工事用的溝,還有一口日軍吃水用的井。不過,為了安全起見,這口井前幾年被填了。
莘縣信息港整體獲悉革命歷史不能忘記,先輩熱血應該銘刻。張存良表示,作為莘縣第一支部所在地,該村已通過鎮有關部門申請籌建莘縣第一支部紀念館,他們希望通過紀念館的建設,增加當地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資源。建成后,紀念館可以與蘇村烈士陵園、郭爐村八路軍地下交通站等紅色教育基地連為一體。同時,他們計劃樹立一面抗日殉難民眾紀念碑,以紀念當年殉難的民眾,也以此教育后人愛黨、愛國、愛民。
抗日戰爭時期,這里發生了一件讓敵人聞風喪膽的事兒——東節村四位村民借為日軍加高炮樓之際,里應外合,用兩把幾乎將這里的日軍全殲,并一把火燒了炮樓。
他們的壯舉當時得到冀魯豫邊區領導人的嘉獎,也在當地十里八鄉傳為佳話。
10月30日,記者在當地采訪時感受到,有關部門及村民對這段革命歷史極為重視,目前正在申請籌建莘縣第一支部紀念館,以豐富當地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資源。
四口人死于戰爭
日軍毀了她的家鄉
張鮮榮,1922年5月生人,娘家在寨節村(之前與東節村屬于一個村,一個在寨里,一個在寨外),祖輩是地地道道的農民。她依稀記得,自己十四五歲的時候,日軍來到她的家鄉,在村頭占用土地,建起炮樓,爺爺和爸爸(當年只有30多歲)被日軍抓進炮樓,挖大坑給活埋了。連年戰爭,致使民不聊生,家里已無法生活下去,一家人只好外出逃荒,逃到河南省南樂縣梁村,投靠姨母家。路上,妹妹出天花,生生渴死了,弟弟也不幸夭折。由于日軍駐扎在村里,村子成了無人村,房子倒了不能修,地也沒人種,這種居無定所的日子持續了好幾年。
張鮮榮還記得,日軍被趕走后,村民陸續回到家鄉。當時,她看到自家的房子已經不在了,各種葉子甚至柴禾都被吃光了,連地里的草也被連根挖沒了,到處是光禿禿的一片。村民都餓得皮包骨頭,沒個人樣兒,可看著滿目瘡痍的家,他們咬緊牙關開始重建。
20歲的時候,張鮮榮嫁給了大她十多歲的東節村村民劉德江,后任村婦女主任。在這期間,她到處開會,動員群眾干革命,搞生產。解放后,工作隊駐村時,雖然生活條件很艱苦,但她為他們提供吃、住等便利,遇到難事從未向組織提過要求。她說,正是受當時條件所限,她只生育了一個孩子。
劉德江是一位老革命,當年四處奔波,解放后在林業部工作過,后調到青海西寧,也曾在莘縣任職。由于常年在外,生活沒有規律,他得了喉部疾病,61歲就去世了。這些年來,張鮮榮在家鄉工作,并未一直跟隨在丈夫身邊,僅跟隨丈夫在北京待過幾年。
土地改后,村民有了自己的土地,都覺得生活有了奔頭。當時,有關部門請張鮮榮去工作,但她認為家鄉很好,故土難離,便拒絕了,正是感恩于中國共產黨對老百姓的好,她連安家費也沒要。
如今,這位96歲高齡的老人、1946年入黨的老黨員,除了去年摔傷,腿腳不太方便,身體還很硬朗。見到記者,她拉住手不放,有力而溫暖。
三村民手持
砍死日軍燒了炮樓
莘縣信息港消息顯示劉宗孟,乳名六民,莘縣張寨鎮東節村人(原屬河南省南樂縣千口鄉),1916年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,沒有上學的機會,以務農為生。
“七七”事變爆發后,日本全面進攻中國,在中國大地上“燒、殺、搶、掠”。僅僅不到千口人的東節村村東公路南北兩側就修了兩座炮樓,路南是日軍炮樓,路北是偽軍炮樓,二者相距數百米。年僅24歲的劉六民深感亡國奴的痛苦和壓抑。
采訪中,劉六民的兒子劉貴祥告訴記者,當年7月,得知日軍炮樓向附近村莊要征用民夫加高炮樓,劉六民更準備趁機端掉這個炮樓,給日軍致命一擊,遂向上級進行了匯報、請示。當時東節村的郭連增被抓進炮樓當了伙夫,于是,劉六民和鄰居張勤增與其取得聯系,打算扮作民工混進炮樓,來個里應外合。后來,村民桑記法也參與進來。
炮樓中的日軍每天午飯后都會洗澡、午休,熱水都是由郭連增送進去。于是,郭連增把兩把藏到熱水桶里帶了進去。
7月12日,三人進入炮樓。隨后,劉六民、張勤增拿起郭連增事先準備好的兩把,沖進日軍休息的地方,向日本兵砍去。日軍毫無戒備,很多都在睡大覺,有的一聲未吭就“伸腿”了。正緊張之際,一個在樓頂值班的日本兵聽到動靜,他順著梯子下來時,被抓住雙腿摜在地上砍死。桑記法則將日軍的槍枝牢牢控制住。沒幾分鐘,他們就殺死了七個日本兵,僅剩小隊長帶傷逃到偽軍炮樓。撤退時,劉六民潑上汽油,把炮樓付之一炬。
劉貴祥說,鏟除日軍這個據點后,他父親被稱為殺鬼子的英雄,其事跡傳遍冀魯豫邊區。在敵人瘋狂時期,拔掉這座炮樓,影響很大。東節村殺鬼子燒炮樓的英勇創舉,受到了廣大人民的贊揚,得到了冀魯豫軍區首長楊得志、蘇振華的聯名致信嘉獎。
解放后,劉六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,他和桑記法建立了村里第一個互助組。20世紀60年代,張寨鄉建立機械廠,劉六民被調往機械廠做門衛工作。1985年,69歲的劉六民因患腦血栓病故。
采訪中,記者見到了這封嘉獎信的復印件。劉貴祥說,這封信寫于中華民國三十二年,原件由其表弟蔣學昌保存。
后輩人積極籌建
莘縣第一支部紀念館
1941年7月、11月和1942年3月、10月,日軍實施四次“治安強化運動”。至1942年底,冀魯豫邊區有日、偽軍據點、碉堡1098個,駐有日軍6300人、偽軍6萬余人。邊區抗日根據地大部變成格子網狀,局面十分被動。
共產黨人發揮自己的政治優勢和人民戰爭的威力,領導抗日軍民開展了艱苦的反“掃蕩”、反“蠶食”斗爭。1941年7月,八路軍南進支隊開赴魯西北莘縣、堂邑、冠縣一帶,20天內攻克日、偽軍十幾處據點,奪取了軍事斗爭的主動權。1942年7月起,冀魯豫軍區開展了歷時三個月的夏秋季軍事、政治攻勢:拔除日、偽軍據點40處,殲滅日、偽軍2500多人。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的反“掃蕩”、反“蠶食”斗爭,牽制了日、偽軍大量兵力并給敵以重大殺傷。
東節村坐落在莘縣張寨鎮政府駐地西南5公里處,與寨節村原為同一自然村,西與河南省南樂縣千口鎮西節村交界,全村黨員48人,其中新中國成立前老黨員2人。
張寨鎮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東節村的革命歷史比較豐富,比如,1931年春,莘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在該村成立。1942年7月12日,“兩把端掉日軍炮樓”的英雄人物就是該村村民。此外,1942年7月中旬,日偽軍幾次到東節村掃蕩襲擊,先后死難70余人。該村還是抗日模范村、聊城市重點革命老區村,有革命烈士10人,革命戰爭年代參軍32人,南下北上干部6人。
東節村會計張存良告訴記者,1950年前后,村里的小孩還能在日軍炮樓原址上挖出燒焦的餅干等物品,他們在現場遺留的土堆上玩耍,四周則是工事用的溝,還有一口日軍吃水用的井。不過,為了安全起見,這口井前幾年被填了。
莘縣信息港整體獲悉革命歷史不能忘記,先輩熱血應該銘刻。張存良表示,作為莘縣第一支部所在地,該村已通過鎮有關部門申請籌建莘縣第一支部紀念館,他們希望通過紀念館的建設,增加當地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資源。建成后,紀念館可以與蘇村烈士陵園、郭爐村八路軍地下交通站等紅色教育基地連為一體。同時,他們計劃樹立一面抗日殉難民眾紀念碑,以紀念當年殉難的民眾,也以此教育后人愛黨、愛國、愛民。